2025年8月24日,《華夏永昌?中國印》發(fā)布儀式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原司長岳志勇,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李節(jié),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孫小兵,中國工美集團業(yè)務發(fā)展部總經理胡偉,軍事戰(zhàn)略專家、研究員、軍事科學院戰(zhàn)爭研究院主任高東廣,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藏品部主任白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希偉,中國文物報社教育合作傳播中心負責人楊海平等領導嘉賓齊聚現場。
多方共鑒:文化傳承與時代價值的共鳴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孫小兵副主任在致辭中指出,《華夏永昌?中國印》以印璽文化為核心,既堅守印璽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文化價值,又以非遺技藝為橋梁,將玉琮的禮制底蘊與景泰藍的精湛工藝相融合。該作品“雙琮一勛”的獨特形制,讓強軍興邦的時代精神與傳統(tǒng)符號實現深度共振,既彰顯了文博人和非遺傳承人守護歷史、傳承文明的的家國情懷,也體現了胸懷天下、祈求和平的使命擔當。
中國工美集團業(yè)務發(fā)展部總經理胡偉從工藝美術視角強調,作品通過玉雕、花絲、景泰藍的跨界融合,證明傳統(tǒng)工藝能與時代同頻共振,成為展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從技藝集大成、文化創(chuàng)新表達、情感寄托載體三個維度,彰顯了《華夏永昌?中國印》的獨特價值。
軍事戰(zhàn)略專家高東廣從“軍強國安”角度解讀,認為作品彰顯了中華民族守護和平、捍衛(wèi)盛世的決心。他指出,“九州同心”意義非凡,軍強則國安,國安方有盛世,這方《華夏永昌?中國印》傳遞著對未來的期許和承諾。
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李節(jié)從行業(yè)發(fā)展視角評價,玉的溫潤、金的璀璨與景泰藍的絢麗在作品中交融,讓其再度想起工藝美術的初心,從來不是孤芳自賞的技藝炫耀,而是服務于民族情感表達、時代精神傳承的文化載體。從“86 國寶工程”、08年北京奧運徽寶到今天的《華夏永昌?中國印》,再次印證了當工藝美術與時代精神相聯結,就能突破“工藝品”的范疇,成為表達文化自信的“藝術重器”。
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在總結發(fā)言中指出,《華夏永昌?中國印》結合了中華傳統(tǒng)禮器“玉琮”的特色,以“雙琮一勛”的形制延續(xù)了“國逢大事,國印銘記”的傳統(tǒng),這種新的敘事方式,繼承和延續(xù)了中華古老的文化。相信《華夏永昌·中國印》像它的名字一樣,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化印記,讓九州同心、華夏永昌的愿景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閃耀。
以印為銘:鐫刻民族精神的時代印記
《華夏永昌?中國印》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中國工美集團聯合監(jiān)制,特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玉雕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希偉,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絲鑲嵌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袁長君跨界合作,以玉雕、花絲、景泰藍三大非遺文化為核心,鑄就“雙琮一勛”的恢弘形制。
作品創(chuàng)意生動巧妙,玉琮承古,精選和田玉雕琢四大瑞獸象征四大軍種——鯤鵬遨海喻海軍、饕餮鎮(zhèn)岳喻陸軍、鷹擊長空喻空軍、巨龍騰空喻火箭軍;金琮耀今,以花絲工藝勾勒方勝紋與“華夏永昌”,地球與和平鴿輝映盛世氣象;金玉勛章熔鑄和平愿景,景泰藍華彩鋪陳蔚藍星球,背面銘刻“世界和平”彰顯大國擔當。此外,56毫米的印基象征56個民族同心聚力,讓歷史厚度與時代精神在此交融。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捐贈儀式,創(chuàng)作大師王希偉向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捐贈《華夏永昌·中國印》碧玉珍藏版 918 號和青玉紀念版 1931 號這兩個具有紀念意義的編號,希望這件作品因其承載的團結力量和復興夢想,成為連接時代的文化紐帶。
匠心對話:非遺技藝的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
王希偉大師特別分享了作品背后的匠心故事,他表示,玉是有靈性的,雕刻的過程,正是與歷史對話的過程。玉琮本是“敬天禮地”的禮器,用它來表達“強軍興邦”的信念,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體現。作品創(chuàng)作以“86 國寶工程”和北京奧運徽寶為標準,希望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件有溫度、有重量的作品。
期間,與會嘉賓在“九州同心”、“華夏永昌”書法作品上分別印蓋對應印文,延續(xù)了印璽文化中“以印記事、以印明志”的傳統(tǒng),將當代人對民族復興的期盼與團結一心的信念,以最具儀式感的方式呈現。今后,《華夏永昌·中國印》將作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紐帶,向世界傳遞中國對和平的珍視、對復興的信念,讓“九州同心·華夏永昌”的愿景在時光長河中持續(xù)回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