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載深耕公益,播撒希望。自2011年啟動以來,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始終以“資助青年學廚圓夢,培育中餐未來之星”為初心,在公益與傳承的賽道上前行。2025年,項目經5月啟動、籌備,于7月至8月中旬完成北京、遼寧沈陽、廣東廣州和湛江、湖南長沙、江西萍鄉(xiāng)、云南昆明、四川成都和涼山州、內蒙古赤峰等多城面試家訪。
在最酷暑的夏日,希望廚師項目小組連續(xù)奔赴多城
校企同行千里路,經銷商首度加盟,共拓希望新里程
2025年的招生季,暑氣蒸騰,卻擋不住一群追光者的腳步。由李錦記與北京市勁松職業(yè)高中、成都市財貿職業(yè)高級中學校、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yè)學校三所合作院校教師組成的項目小組,頂著高溫酷暑奔赴全國——從滇南高原到粵西沿海,從涼山彝寨到內蒙古草原,他們用腳步丈量公益的半徑,只為不錯過任何一個懷揣熱愛的靈魂。
李錦記中國企業(yè)事務總監(jiān)賴潔珊(左上)、北京市勁松職業(yè)高中教學主任魏春龍(右上)、成都市財貿職業(yè)高級中學校烹飪專業(yè)教師陳榮建(左下)、廣州市旅游商務職業(yè)學校教務科科長譚子華(右下)進行項目宣講,介紹情況
這份始終如一的堅守,在今年有了更溫暖的延伸。2025年4月,李錦記重磅推出“公益合伙人計劃”,將公益創(chuàng)新機制融入企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該計劃的重要一環(huán)是聯合渠道合作伙伴,通過對希望廚師項目的持續(xù)深耕,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同時,培育更多優(yōu)秀烹飪人才。
在今年希望廚師招生面試中,多位合作經銷商首次以公益合伙人身份加入,把愛與希望化為實際行動,成為了李錦記公益路上的重要力量。
云南惜春商貿創(chuàng)始人顧惜春,與李錦記攜手20余年,因丈夫曾為廚師的緣分,對希望廚師項目倍感親切。昆明面試現場,她細致傾聽孩子的故事,“這不僅是選人才,更是在為每個家庭播希望。”
成都世海益家商貿創(chuàng)始人張小軍,有著學廚、從廚的過往,5月剛參加過成都班感恩宴的他,在面試中格外關注孩子“是否準備好迎接廚藝之路的挑戰(zhàn)”。“灶臺前的汗水,才能熬出人生的甜?!边@份共情,讓他更堅定與李錦記共行公益路,對李錦記的社會責任項目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
西安耀盛商貿的杜盛,輾轉6小時高鐵從陜西西安抵達四川涼山州,是第一次走進這片土地?!袄铄\記14年堅持做一件事,本身就令人震撼;孩子們在困境中想改變命運的眼神,更讓我落淚?!彼c項目組約定,開班時要來看“自己親自面試進來的孩子”。
從企業(yè)到學校,再到合作伙伴,這場公益接力,讓希望的觸角延伸到此前未曾抵達的角落。
李錦記經銷商(從左至右:云南惜春商貿顧惜春、成都世海益家商貿張小軍、西安耀盛商貿杜盛)加入面試一線
逆境青年的逐夢路,用堅韌點亮希望
面試現場,每個年輕的身影背后,都有著一段與命運較勁的故事。曲比格布、李月、姚雅婷的經歷,恰是萬千追夢青年的縮影,他們用堅韌證明:熱愛足以沖破困境,夢想終會照亮前路。
申請人進行筆試、面試、嗅覺測試、色彩判斷,肢體力量展示等
涼山彝族青年: 毛坯房里的向陽者,用雙手扛起家的重量
從美姑縣波窩苦村到西昌裕隆的新居,曲比格布一家的遷徙之路,是生活的顛簸與堅韌。這個彝族青年的家里有六口人:74歲的奶奶、打工養(yǎng)家的媽媽、已成家的姐姐、外出務工的哥哥、年幼的妹妹,還有他自己。2023年父親因病離世后,全家的生計便落在了母親肩上,她在附近葡萄園打零工,用微薄的收入拉扯著幾個孩子。
新家的兩層樓房,是這個家庭一路走來的堅韌印記。搬遷時動工修建,父親卻在中途病逝,未粉刷的毛坯房,成了生活突然按下暫停鍵的印記。院子里幾株向日葵,努力朝著太陽的方向,像極了這家人在困境中積極向上的模樣。哥哥曾考上普通高中,因家計被迫輟學打工,這件事成了曲比格布心里的刺,也讓他更明白“抓住機會”四個字的分量。
初中畢業(yè)的暑假,16歲的曲比格布瞞著媽媽,去成都的火鍋店當服務員。一個多月的汗水換來2000元工錢,他只留下500元當路費,其余1500 元一分不少全塞給了母親。曲比格布望著院子里的向日葵輕聲說:“我想學好手藝,以后開個小館子,讓媽媽不用再去葡萄園曬著。”
曲比格布(中)接過項目小組送來的錄取通知書
內蒙古赤峰雙生花:姐妹同逐廚藝夢,并肩成長
李月來自內蒙古赤峰,與雙胞胎姐姐李陽自幼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父親2022年離世后,學費全靠姑姑支撐。去年,姐妹倆本可一同報考希望廚師,但為了照顧老人,李月放棄機會,選擇先留在家鄉(xiāng)。
經過在希望廚師北京班一年的學習,李陽的成長變化給了李月莫大的鼓舞:“她現在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還在烹飪比賽中獲獎,這些都是希望廚師項目帶給她的改變。”在今年赤峰站的招生現場,作為優(yōu)秀學員代表回場分享的李陽,舉手投足間展現出的自信風采,讓所有人見證了她的蛻變。
從未長時間分開的雙胞胎姐妹,彼此心中始終牽掛著對方。當今年項目再次來到赤峰招生,李陽毫不猶豫地幫妹妹李月報了名,她盼著妹妹能被錄取,這樣姐妹倆就能在京城并肩學習、共同生活,在烹飪的世界里一起追逐夢想。
項目小組前往李陽(上圖左三)李月(上圖左六)姐妹家中家訪
湛江巧手姑娘:用雙手編織的,不只是手工,更是希望
湛江吳川的海邊村落,潮起潮落間,日子像被海浪磨圓的石子,平淡卻藏著韌勁。姚雅婷的家就在這里,五口人靠父母做雜工維生,父親腿腳不便,二姐的治療費更讓家計雪上加霜。面試時,她拿出的不僅是簡歷,還有一沓自學的蠟筆畫、剪紙和手工掛件,這些是她在幫做家務、照顧妹妹的間隙,跟著網課一點點琢磨的成果?!拔視鲲垼矏圩聊コ缘?,”她紅著眼眶卻語氣堅定,“我想學好廚師,將來開個小店,讓爸媽不用那么累。”
家訪那天,那棟經政府修葺過外墻的兩層舊屋,在海風里透著樸素的生機。屋里姚雅婷的手工作品,像礁石上倔強生長的花,對生活的赤誠向往。李錦記中國企業(yè)事務總監(jiān)賴潔珊鼓勵姚雅婷,開學入讀后要認真學習,掌握一技之長,為自己和家庭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你的手能做出這么多美好,將來也一定能炒出最香的菜。”
項目小組到姚雅婷(上圖右三)家進行家訪,鼓勵其開學努力學習
薪火相傳:從個人夢想,到行業(yè)力量
14年,足以讓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從2011年首批20名學員,到如今累計資助數千名青年;從北京1所合作學校,到目前北京、成都、廣州三地聯合辦班,項目生源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從獲北京市教委特批招收外地生,到成為四川“海聯金橋”重點項目、廣州“粵菜師傅”教學成果認證項目,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早已超越“公益資助”的范疇,成為連接鄉(xiāng)村與城市、個人與行業(yè)、技藝與文化的橋梁。
畢業(yè)的李錦記希望廚師中,有人在北上廣深的餐廳執(zhí)掌灶臺,有人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帶動鄉(xiāng)鄰致富,有人成為了烹飪專業(yè)教師,有人升入大學深造,更有人走出國門,把中國味的煙火氣帶到海外。他們揮動鍋鏟翻炒食材,也在翻熱自己的人生。
“14年來,我們見證的不僅是孩子們實現學廚夢想,更是他們通過一技之長改變人生的過程?!辟嚌嵣赫f,“這些孩子從大山、鄉(xiāng)村走來,帶著對生活的熱望走進廚房,未來將成為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飲食文化的新生力量?!?/p>
2025年的秋天,又一批青年將踏入校園。他們的故事,是千萬個“逆襲人生”的序章;而李錦記希望廚師項目,正以熱愛為帆,載著無數夢想與中餐文化的火種,向更遼闊的未來遠航。
關于李錦記
李錦記致力成為亞洲飲食文化的全球門戶,矢志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飲食文化。自1888年創(chuàng)立以來,李錦記已成為幾代人記憶中的味道,象征合家歡聚、共享佳肴的珍貴時刻。李錦記迄今已推出超過300種廣受全球消費者和廚師喜愛的醬料和調味品,成為專業(yè)廚師和家中大廚探索、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卓越美食體驗的伙伴。李錦記扎根中國香港,業(yè)務遍及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qū)。秉承深厚的傳統、堅持卓越品質的承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和永遠創(chuàng)業(yè)精神,李錦記致力為全球消費者創(chuàng)造卓越亞洲美食體驗。如需詳細了解,請搜索“李錦記中國”進入官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