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羅大友,曾在軍營中錘煉心志的他,將那段歲月里沉淀的堅韌與赤誠,化作深耕茶文化的執(zhí)著。在裊裊茶香中,他始終堅守著服務大眾的初心,為文化傳承的長卷添上了一抹獨特的底色。
軍旅淬煉:從軍營到茶田的堅守傳承
軍營歲月賦予羅大友的,是刻入骨髓的責任感與執(zhí)行力??拐鹁葹牡慕洑v讓他深刻體會到“堅守”二字的重量,這種精神力量驅動著他踏遍20余個產茶區(qū),無論山路崎嶇還是氣候惡劣,始終未曾動搖。他在茶區(qū)調研時展現的執(zhí)著,讓每一片茶園都成為需要用心守護的“陣地”。
作為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的高級政工師,軍隊培養(yǎng)的紀律性轉化為他學術研究中的嚴謹與系統(tǒng)。在云南普洱茶區(qū),他與當地茶人同吃同住,細致記錄傳統(tǒng)發(fā)酵工藝的每一個步驟;在福建武夷山,他逐戶走訪茶農,整理出完整的烏龍茶制作技藝譜系。這種近乎“田野調查”式的深耕,讓他對茶文化的理解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溫度。
文化深耕:構建茶文化的立體體系
羅大友深耕茶文化領域多年,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五千年茶文化脈絡。他的足跡遍布各主要產茶區(qū)的民族聚居地:在云南古茶山與布朗族茶人探討“茶祖文化”的起源與傳承,在福建茶村與非遺傳承人共研烏龍茶工藝的迭代與創(chuàng)新,在浙江茶區(qū)追溯綠茶制作與文人雅士生活的關聯。
通過對各時期茶文化演變規(guī)律的深入鉆研,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醫(yī)養(yǎng)生學、易經五行學與人文科學融為一體融會貫通,提出“正確飲茶一生不得疾病”的健康哲學。在他的研究體系中,茶已超越單純的飲品范疇,升華為融合文化內涵、養(yǎng)生智慧與哲學思考于一體的健康體系——這種跨界融合的視角,為傳統(tǒng)茶文化注入了當代生命力。
在與央視主持人海霞的訪談中,當被問及中國茶文化的獨特之處時,他的闡釋正是基于這樣的系統(tǒng)研究:從健康養(yǎng)生的實用價值,到“茶和天下”的精神內核,再到作為“人生八雅”之一的文化意涵,層層遞進地展現出茶文化作為東方文明重要載體的豐富維度。
實踐創(chuàng)新:讓茶文化扎根生活、走向世界
從張騫出使西域開辟茶路,到如今的全球化交流,羅大友深知茶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與實踐。他帶著軍人特有的行動力,在國際舞臺上積極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出去:在國際茶展中,他通過實物展示、技藝演示等方式,讓外國友人直觀感受中國茶的魅力;在跨國文化交流活動中,他以“茶和天下”為核心理念,用通俗的語言解讀中國茶文化中包容共生的智慧,引發(fā)廣泛共鳴。
在國內,他的實踐更貼近生活肌理。推動茶葉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讓消費者喝上“明白茶”;在中央新影發(fā)現之旅頻道《茶韻傳千年茶香飄萬里》訪談中,他將深奧的茶理轉化為普通人能聽懂的生活智慧。這些實踐讓茶文化從書本與博物館中走出,真正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
民生情懷:普及科學飲茶的生活智慧
羅大友始終認為,茶文化的傳承最終要落到“為民”二字上。面對普通民眾關于飲茶的咨詢,他總能結合不同體質特點給出具體建議:哪些人群適合飲用紅茶等暖性茶,哪些情況應避免綠茶等寒性茶,不同季節(jié)的飲茶側重有何不同。
他編寫的飲茶指南摒棄學術化的晦澀表達,用“大白話”講清科學原理。在基層茶文化活動中,他常?,F場演示不同茶葉的沖泡方法,講解茶具選擇與水質對茶湯的影響,讓“科學飲茶”的理念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深入人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