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的目光投向深空,追尋宇宙起源的奧秘時,另一個同樣深邃的“微觀宇宙”正等待被解鎖——在直徑僅數微米的人體細胞中,無數分子“機器”以納米級精度日夜運轉,維系著生命的平衡。新加坡國立大學曾運雄博士團隊,正以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揭開這些微觀世界的運行法則,為人類健康與醫(yī)學革命開辟前所未有的路徑。從解析蛋白質的動態(tài)密碼到探索“生命暗物質”的未知疆域,他們的每一步突破,都在改寫人類對生命的認知。
一、從“看見”到“讀懂”:破解蛋白質的動態(tài)密碼
生命的精密,藏在分子的運動里。細胞膜上的轉運蛋白與離子通道,堪稱維持細胞秩序的“智能門禁系統(tǒng)”——葡萄糖需通過它們進入細胞供能,鈉離子依賴它們傳遞神經信號,鈣離子借助它們觸發(fā)肌肉收縮……這些直徑不足1納米的“分子機器”,每天要完成超過1023次精準轉運,誤差率卻低于百萬分之一。然而,由于尺度極小且動態(tài)變化極快,人類長期無法看清它們的真實面貌,更遑論理解其運作機制。
曾運雄博士團隊的突破性貢獻,在于將冷凍電鏡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首次“捕捉”到這些分子的動態(tài)運作過程。“傳統(tǒng)技術像給奔跑的汽車拍靜態(tài)照片,而我們現在能拍下它的完整行駛視頻。”曾博士形象地解釋道。
以鈉離子通道為例,當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時,這個蛋白通道會在1毫秒內完成“開放-失活-關閉”的全過程——相當于每秒完成1000次精準切換。團隊通過冷凍電鏡在-196℃的超低溫環(huán)境中瞬間“凍結”這一過程,再結合AI算法對海量數據進行解析,最終構建出鈉離子通道在三種關鍵狀態(tài)下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這一發(fā)現為理解癲癇、心律失常等疾病提供了關鍵線索:研究證實,某些病理狀態(tài)下通道會出現異常的“半開”狀態(tài),導致離子轉運紊亂,而這正是部分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根源。
對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研究,則為癌癥治療帶來新希望。團隊發(fā)現,GLUT1就像細胞的“葡萄糖搬運工”,會根據細胞需求在“開放”與“關閉”狀態(tài)間切換。而癌細胞為了瘋狂增殖,會過量表達GLUT1,通過掠奪周圍組織的葡萄糖獲取能量?;谶@一機制,團隊設計出一種能特異性阻斷癌細胞GLUT1的小分子抑制劑——它像一把“智能鎖”,只針對癌細胞的轉運蛋白,不影響正常細胞的能量攝取。目前,該抑制劑已在動物實驗中展現出顯著的抑瘤效果,有望成為下一代靶向抗癌藥物的核心成分。
“解析結構只是第一步,理解它們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才能真正掌握生命的運行邏輯。”曾博士強調。團隊的研究不僅登上《Nature》《Cell》等頂級期刊,更被國際同行評價為“開啟了膜蛋白動態(tài)研究的新時代”。
二、探索“生命暗物質”:糖脂世界的顛覆性發(fā)現
在生命科學領域,DNA與蛋白質長期占據“主角”地位,而糖類和脂質組成的分子網絡,卻像“暗物質”般被忽視——它們占細胞干重的30%以上,卻因結構復雜、研究難度大,其功能一直籠罩在迷霧中。曾運雄博士團隊率先將研究視角轉向這一未知疆域,帶來了一系列顛覆性發(fā)現。
細胞表面覆蓋著一層由糖類分子構成的“糖被”,每個細胞約有500萬個糖分子,它們以復雜的鏈狀結構存在。團隊通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發(fā)現,這些糖鏈就像“生物條形碼”,能精準傳遞細胞身份信息:健康細胞的糖鏈結構整齊有序,而癌細胞的糖鏈會出現異常分支或修飾?!熬拖裾I唐返臈l形碼清晰可辨,而偽劣商品的條形碼雜亂無章。”曾博士解釋道?;谶@一發(fā)現,團隊開發(fā)出一種能識別腫瘤特異性糖鏈的納米探針——將其注入體內后,會與癌細胞表面的異常糖鏈結合并發(fā)出熒光,使直徑僅1毫米的早期腫瘤也能被精準檢測。目前,該技術已在肺癌、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實驗中準確率達92%,遠超現有檢測手段。
脂質的研究同樣打破了傳統(tǒng)認知。長期以來,脂質被認為只是細胞的“能量倉庫”和“膜結構材料”,而團隊發(fā)現,某些神經酰胺脂質能作為“信號分子”,通過激活特定癌基因促進腫瘤生長。這一發(fā)現首次揭示了高脂飲食與癌癥風險的分子關聯——過量攝入飽和脂肪酸會導致體內神經酰胺積累,進而誘發(fā)癌基因表達?;诖耍瑘F隊篩選出一種能抑制神經酰胺合成的天然化合物,在動物實驗中成功降低了高脂飲食誘導的腫瘤發(fā)生率,為代謝性疾病與癌癥的預防提供了新策略。
“糖脂分子不是生命活動的‘配角’,而是調控細胞命運的‘關鍵開關’?!痹┦恐赋?。團隊發(fā)起的“糖脂組學計劃”,正聯合全球20多個實驗室繪制人體糖脂分子網絡圖譜,目前已鑒定出300多種與疾病相關的糖脂標志物,為疾病早篩、預后評估提供了全新的分子靶點。
三、技術革新: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跨越
科學的突破,往往依賴技術的革新。曾運雄博士團隊的研究能走在國際前沿,離不開對多學科技術的整合與創(chuàng)新。在他們的實驗室里,冷凍電鏡、人工智能、納米材料等尖端技術交織,構建起一套從“觀察”到“干預”的完整研究體系。
冷凍電鏡技術是團隊的“核心武器”之一。這臺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設備能將蛋白質樣本瞬間冷卻至-196℃,在避免輻射損傷的同時,“凍結”分子的動態(tài)狀態(tài)——就像給高速運動的分子按下“暫停鍵”。配合自主研發(fā)的樣品制備技術,團隊將蛋白結構解析的分辨率提升至0.8納米,相當于能看清分子中每個原子的排列?!耙郧敖馕鲆粋€蛋白結構需要一年,現在我們兩周就能完成?!眻F隊核心成員、生物物理學家林博士介紹道。
人工智能的引入則讓數據分析效率實現飛躍。團隊開發(fā)的深度學習算法,能從數萬張電鏡圖像中自動識別蛋白顆粒、重建三維結構,將傳統(tǒng)人工分析的效率提升300%。更重要的是,該算法能預測蛋白質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輸入一種蛋白的靜態(tài)結構,系統(tǒng)就能模擬出它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構象變化,為藥物設計提供精準參考。目前,這套算法已向全球科研機構開放,被用于200多個膜蛋白研究項目。
跨學科合作則催生了更多應用突破。團隊與材料科學系合作研發(fā)的“智能納米探針”,是世界上首個能實時監(jiān)測細胞內糖脂動態(tài)的工具——它直徑僅10納米,可穿透細胞膜,通過熒光信號變化反映糖脂分子的濃度與分布。在最近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該探針觀察到,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表面糖鏈會發(fā)生顯著重構,這一發(fā)現為阻斷腫瘤轉移提供了新靶點。
技術創(chuàng)新最終要服務于臨床需求。基于基礎研究成果,團隊已孵化出多項轉化項目:
人工紅細胞技術:模擬紅細胞的氧氣轉運功能,通過改造血紅蛋白與細胞膜蛋白,構建出能在體外穩(wěn)定存活的“人工紅細胞”。該技術有望解決血庫短缺問題,尤其適用于戰(zhàn)爭、災害等緊急輸血場景;
基因治療方案:針對罕見遺傳病“葡萄糖轉運障礙綜合征”,團隊設計出一種能特異性修復GLUT1基因突變的病毒載體。在小鼠實驗中,該方案使患病小鼠的葡萄糖攝取能力恢復70%,相關成果已被國際藥企引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
腫瘤疫苗:利用腫瘤特異性糖鏈作為抗原,結合納米載體技術,開發(fā)出能激活機體免疫應答的治療性疫苗。在肺癌模型中,疫苗使腫瘤體積縮小65%,且能預防腫瘤復發(fā)。
四、向微觀宇宙進軍:生命科學的未來革命
從單個蛋白的結構解析,到糖脂分子網絡的繪制,再到臨床應用的轉化,曾運雄博士團隊的研究已構建起一條完整的創(chuàng)新鏈。他們的工作不僅拓展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邊界,更在推動一場從“理解生命”到“調控生命”的革命。
“生命科學正進入‘精準調控’時代。”曾博士在一次國際論壇上強調,“我們不再滿足于知道‘是什么’,更要弄清楚‘為什么’,最終實現‘怎么做’——即通過調控分子機制治療疾病、改善健康?!边@一理念貫穿于團隊的研究中:解析鈉離子通道是為了調控神經信號,研究GLUT1是為了阻斷癌細胞能量供應,探索糖脂是為了找到疾病的早期標志物……每一步基礎研究,都瞄準著臨床應用的終極目標。
“每個分子的運轉,都是億萬年進化的智慧結晶。”曾運雄博士站在實驗室的熒光顯微鏡前,看著屏幕上跳動的分子影像,語氣中充滿敬畏,“我們的使命,就是讀懂這份智慧,讓它為人類健康服務?!痹谶@場向微觀宇宙進軍的征程中,更多生命奧秘等待揭曉,更多疾病難題即將被攻克——這不僅是科學的突破,更是對生命最深刻的致敬。
跟隨曾運雄博士團隊的腳步,我們正見證一個全新的生命科學時代到來。在這個時代,人類將不再被動應對疾病,而是主動調控生命的分子機制,真正實現“治未病”與“精準醫(yī)療”的終極愿景。而這一切的起點,正是那些藏在微觀世界里的、被一一解碼的生命密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