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梅文化源遠流長,梅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絲毫不遜色于“國花”牡丹。在中國文學史和繪畫史上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梅花詩詞文賦和梅花繪畫。在梅花盛開時節(jié),古人往往以梅抒情、喻人,以“梅”見天地、見自然、見人見己。時至今日,由于梅花對于中國人的特殊意義,以及中國人對梅花的喜愛,梅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服飾、陶瓷、屏風、手扇等,梅花圖案和紋飾早已作為審美和品性的代表,進入眾多的文化設計作品中。
“梅”字早被中國文獻書寫和注釋,許慎《說文解字》中云:“梅,枏也,可食。從木,每聲?!?/p>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六篇上《木部》
“枏”即“楠”字,清人段玉裁通過考證認為《詩經》中的“梅”實際上包含了“梅”“楠”兩種植物,“《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陳》之‘梅’,今之楠樹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41頁)“梅”原先是對酸果類植物的統(tǒng)稱,其果實被用于食物調味方面,即今天“醋”的功能。《尚書·說命》記載商王武丁曾對宰臣傅說言道:“若作和羹,爾惟鹽梅”(您對于我和國家的重要性,就像作羹時的鹽和梅一樣),可見梅在當時飲食中應用之頻繁。
我國對于梅的認識和利用可以上追到五六千年前湖北一帶的山區(qū),根據(jù)考古工作者對裴李崗文化出土的梅核的分析,梅早在我國的四川地區(qū)生存著。先秦時期的梅多為野生植物,西漢時期最早出現(xiàn)了人工栽培的梅樹。揚雄《蜀都賦》中有“被以櫻、梅, 樹以木蘭”,可見當時梅花已經被作為觀賞植物種植,其種植區(qū)域也由川地向周圍延伸出去。已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俊愉先生曾將我國古代梅花栽培史分為四個時期:自漢初至南北朝為藝梅初盛時期、自隋初至五代為漸盛時期、宋元為興盛時期、明清為昌盛時期。魏晉以后,文人對梅花的偏愛便已初現(xiàn)端倪。陸凱《贈范曄詩》云: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寒梅迎春
“一枝春”后來被用來特指梅花,而梅樹常使人聯(lián)想到自己相思不得見的故友,可見該詩影響力之大。盡管南北朝時期的“梅”一度作為比較傷感的意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當中,但文人雅客們“踏雪尋梅”“折梅賞枝”的風韻在后世得到了全面的繼承和發(fā)展。
唐代的成都和杭州形成了若干有代表性的梅園、梅林。詠梅詩在唐代也已經出現(xiàn)得比較頻繁,幾位耳熟能詳?shù)拇笤娙藥缀醵紡牟煌嵌让鑼戇^梅花。如白居易的《酬劉和州戲贈》中寫道:“池邊新種七株梅,欲到花時點檢來。莫怕長洲桃李妒,今年好為使君開。”杜牧的《梅》云“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辈贿^由于唐人更偏愛牡丹,因此對于梅花的欣賞便不及宋人。牡丹素來被認為是“花之富貴者”,其雍容華貴的姿態(tài)正符合唐代萬國來朝的盛況。相比之下,宋代的審美偏向素雅清秀,點點寒梅可謂正合宋人心意。
宋代是中國梅文化的全面鼎盛時期,在欣賞梅花、梅樹的同時,宋人通過對其生長習性的比附,給予了梅無比高尚的人格品質。說起宋人對梅花的喜愛,耳林和靖的那首《山園小梅》(其一)最為有名: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歷代詠梅詩的典范,“梅”“水”“月”等意象共同描繪了一幅美麗圖畫。王安石的《梅花》詩:“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更是千古流傳。宋人文人對梅花的喜愛達到了極致,林逋的“梅妻鶴子”典故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超出了梅花作為植物的本真特質,賦予了梅花更多的人文意象?!懊贰迸c“美”同音,宋代文人也常把梅樹比作美人。
除了比作美人,宋人也喜歡將梅樹比作仙人和高士(林雁:《從人化的全面性談梅文化》,《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10頁),梅花凌寒的傲氣和傲骨與中國人的“梅花精神”相吻合。靖康之變,金滅北宋,趙宋王朝被迫南遷至杭州,在危亡時刻,有岳飛、文天祥等冒死抵御外辱、勇敢保衛(wèi)河山。也有有忠貞之士拒絕敵方高官厚祿,選擇歸隱山野。于是梅花“冰美人”成為南宋文人眼中不畏霜雪的斗士形象,其高潔的品性為人敬仰和欽佩。這愛國詩人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就是對梅花的高聲詠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人們贊梅、詠梅、寫梅、畫梅,梅花也成為人們種植和欣賞的重要花卉,南宋范成大所著的《梅譜》(也稱《范村梅譜》)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關于梅花園藝品種的專題譜錄,其中詳細討論了十二種梅花的特性,記載了世界上第一座梅花品種園,對后世海內外的梅花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青島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董德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wǎng)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wǎng)觀點,亦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wǎng)發(fā)布,可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本網(wǎng)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