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籠罩下,汕尾市紅宮紅場舊址閃起點點金光。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600多年前修建的孔廟學宮坐北朝南,靜靜訴說著明朝年間的故事。外墻的紅色則見證了另一件大事。1927年,海陸豐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了三次武裝起義,成功奪取政權,并于孔廟學宮召開海豐工農兵代表大會,中國第一個工農紅色政權在此誕生。
除了紅宮紅場,在汕尾這片紅色熱土上,還有超過600個革命遺址星羅棋布。雙手叉腰的彭湃像高高聳立,深情凝望海陸豐大地。無數革命先輩為了新中國鼓與呼的聲音穿越百年,久久回蕩在汕尾的青山海浪之間。如今,這里的紅色記憶正在被喚醒,紅色星火得以傳承,革命老區(qū)煥發(fā)新生機。
汕尾市新山村村民與家人。
打造紅色文旅帶動富民興村
漫步鄉(xiāng)間,海濱城市赤日炎炎。兩輛從潮州前來的車輛停在海豐縣新山村口,數十名黨員干部向著紅色文化廣場出發(fā),這已是今天來參觀學習的第三個團體。
“左邊的同學往中間來一點,看鏡頭。”紅色文化館門口,海城鎮(zhèn)的小學生剛剛結束參觀。廣場的大榕樹下坐滿了避暑村民,據村里老人介紹,近百載前,村口榕樹下回蕩著彭湃慷慨激昂的革命思想宣傳之聲。
新山村紅色資源豐富,彭湃曾多次來此開展農民運動。如何做好“一村一策”,用好、用活紅色資源?2018年,新山村開始打造紅色村黨建示范工程。農會、農軍赤衛(wèi)隊隊伍等舊址輪番修繕,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館以及紅色文化街等工程逐步落地。
穿好紅色“外衣”的同時,新山村還不斷強化紅色“內芯”。20世紀末,由于青年人大量涌往香港,村內沒有一絲朝氣,留守村民也有很大一部分染上了賭博、吸毒的惡習。如今,講好紅色故事、動員村里老人口述史……“軟硬兼修”后,新山村已成為省紅色黨建示范村。
汕尾紅色村新山村風貌。
“建設紅色村的第一年我就開始租售紅軍服飾和漢服,當時一天收入最多能有一萬元。”張女士在自家店門口抱著孫子樂呵呵地說,相比在外打工,開店能夠更好地照顧家庭。
“2019年春節(jié)假期村里光停車費就達15萬元。”新山村黨支部書記呂湖泳表示。盡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游客總量仍有20萬人次。村民收入也隨之增加,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6萬元,相比2016年增長達188%。
如今,一片極具嶺南特色的民宿建筑在新山村“拔地而起”?!拔覀兺V沽耸杖⊥\囐M。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將游客們留下來。”呂湖泳表示。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初心從未有改變,百年只不過是考驗……”離新山村6公里外的紅宮紅場歌聲回蕩。彭湃烈士像前,數十名穿著整齊隊服的中學生唱響青春之歌。
走進紅宮,海豐農會會旗、彭湃題字等泛黃文物訴說著革命篇章,無聲卻有力?!白罱v蛟起鳳’海豐孔廟歷史文化展、平民醫(yī)院歷史展帶來感悟海陸豐歷史的全新視角?!焙XS紅宮紅場舊址紀念館館長陳火金說。
作為紅色旅游勝地,汕尾推出汕尾市紅色文旅專線、汕尾十條紅色文化精品線路,同時把紅宮紅場、彭湃故居納入全省紅色護照“打卡”點。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汕尾市紅色景區(qū)景點接待游客人數突破30萬人次,革命老區(qū)煥發(fā)紅色文旅新活力。
技術賦能開啟產業(yè)發(fā)展新模式
四處可見的蠔殼裝飾,訴說著歷史變遷的彩色壁畫,紅花綠葉交錯映照下的海邊步道,南海長沙灣南畔的晨州島以“中國蠔鄉(xiāng)”聞名。
鄉(xiāng)村振興,重點是產業(yè)興旺。蠔鄉(xiāng)如何利用“老飯碗”走出新道路?
近年來,晨州村大力實施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戰(zhàn)略,初步形成了集技術研發(fā)、科學育苗、綠色養(yǎng)殖、精深加工、產品銷售和品牌推廣于一體的全產業(yè)鏈。2019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元,村民們也住上了“蠔”宅,開上了“蠔”車。2020年底,晨洲村被授予“廣東特色產業(yè)名村”牌匾。
脆炸晨州蠔、粉絲蒸大蠔,一道道特色生蠔菜式見證著食材與廚藝的碰撞與火花。汕尾市城區(qū)“粵菜師傅”晨洲村特色培訓點4月底正式成立,內設多媒體課室、實操培訓室、“蠔門九式”展館等,推動晨洲村養(yǎng)殖業(yè)及餐飲業(yè)有機結合。
鄉(xiāng)村振興的“風味之路”還在持續(xù)拓建。
汕尾市可塘鎮(zhèn)油粘米基地。
“我們主要負責提供水質檢測、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方面的技術支持。”華南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教授劉永桂帶著學生們在村內考察監(jiān)測系統(tǒng)。兩個月前,晨州村與華南理工 大學共建智能鄉(xiāng)村產學研用示范基地,再次為蠔鄉(xiāng)注入科技新動能。
海洋賦予老區(qū)藍色經濟,而土地的果實同樣“香甜”。行走在海豐縣可塘鎮(zhèn)油占米基地,正值水稻生長季節(jié),美麗鄉(xiāng)村被萬畝綠色環(huán)繞。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陳建偉在汕尾田間工作。
“這里屬沖積平原,礦物質豐富,土壤較為肥沃,而且海豐種植水稻歷史悠久,農民有代代相傳的豐富經驗?!睆V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陳建偉說。
“陳教授去到田里從來都不懼烈日,常常下田給農民們做示范。”提及陳建偉,廣東中榮農業(yè)有限公司員工呂榮臻動情道。近年來,廣東省農科院一直為海豐油粘米品種改良、栽培方法、大米加工技術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指導,小小稻種的“強大”有了強力的科技支撐。
海豐新片油占米銷售基地。
一小時內售出油粘米6萬斤,助農支農直播交出優(yōu)秀成績單。作為農業(yè)大縣,培育優(yōu)秀水稻品種后,如何打造農產品品牌,讓“爆款”農產品走出汕尾、走向全國?海豐縣發(fā)力推進農業(yè)反超發(fā)展,實施“海豐農產品&特色產品5G互聯網+直播電商行動”。
數十載匠心,傳承世界非遺
“皮影大廈”坐落于陸豐市東海鎮(zhèn)龍山路。這里是陸豐市皮影劇院和陸豐市皮影戲傳承保護中心所在地。方桌前,幕布亮起,皮影翻飛,展出千般變化。邁步排練廳旁的展示中心,各式影身、老式留聲機、劇團赴德演出劇照等物件記錄著陸豐皮影戲的傳承之路。
如今栩栩如生的影身們已成汕尾游客旅途的“保留項目”,然而它們也曾落寞藏于暗處。20世紀80年代末,30余歲的陸豐皮影戲劇團停演,影身們也暫時被演員裝進大箱子。
但劇團的40余個編制崗位一直被保存,政府還撥付劇團演職人員部分生活補貼。2007年,劇團迎來轉機,影身“再出江湖”。前一年,皮影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皮影戲更是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守正再創(chuàng)新。在劇目上,陸豐皮影劇團不斷創(chuàng)新表演內容及形式,創(chuàng)作出一批兒童劇目、熒光皮影等,汕尾市很多學校也將陸豐皮影戲作為“一校一品”項目引進校園。
“我們在小學里專門設置了班級,進行集繪畫、雕刻、音樂的全流程教學。最后從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中挑選了一支皮影戲小分隊出去參加比賽?!标懾S皮影劇團的張曉麗說,如今傳承已成為劇團的中心工作之一。
傳承人們的傳統(tǒng)表演手藝一直沒有丟掉,與此同時,新生力量也不斷加入。“劇團先‘以老帶新’,再選送優(yōu)秀學員去到上海戲劇學院等專門院校進修?!睋垥喳惤榻B,40多位團員中“80后”的數量很少,大部分都是“90后”甚至“00后”。
匠心傳承,同樣被國家非遺“西秦戲”代表性傳承人呂維平視為使命。如何讓國家非遺文化重煥新機?
西秦戲《販馬記·寫狀》走進安徽,與吹腔、寧河戲輪番上演;汕尾市文化館戲曲班近20名學員每周定時守候課程;《草命天子》《鳳鳴岐山》等經典劇目選段在汕尾市職業(yè)技術學校演出后引得同學們在舞臺上一招一式過“戲癮”……劇團將唱腔傳至老幼之間,傳至東南西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