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傘高張,心潮澎湃。我是一個聽力有障礙的學生,在這個盛夏,我結合自己的能力和專業(yè),跟隨教育科學學院“匯愛入聲,情暖桑榆”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團隊來到重慶市沙坪壩區(qū)磁器口街道沙建村社區(qū),走進社區(qū)聽障老人群體,給他們送去服務和陪伴,為他們帶去溫情。在這里,我同志愿者們一起揮灑著青春的汗水,感受著奉獻的喜悅;在這里,我找到一群與我相似的同伴,收獲了滿滿的歸屬感。
上門訪談遞溫情
在社區(qū)工作人員的介紹、帶領下,我們上門走訪了社區(qū)里的聽障老人。聽障爺爺、奶奶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我以及其他隊員通過手語詳細地解釋了志愿團隊的活動目的,以使老人們充分了解這次志愿活動。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一位落淚的老奶奶——這位老奶奶腳部受傷,卻因難以跟別人進行交流溝通而導致傷口發(fā)炎。知情后,我們馬上為她涂上藥,以避免傷口變得更加嚴重。
(圖為志愿者與聾人老人合影 薛嘉琦 攝)
開展調研問需求
為了使社區(qū)更好地為聽障老人服務,我及另外幾位會手語的志愿者就聽障老人的需求展開問卷調查。雖然活動之初由于我比較羞澀以及聽障老人防范意識比較強,我經常遭到拒絕,但我堅信調查活動的有益之處,不斷調整心態(tài),繼續(xù)了自己的調研之旅。由于擔憂聽障老人難以理解問卷內容,我便以手語提問、代替填寫的方式展開調研工作。通過幾十份的問卷結果我發(fā)現(xiàn),聽障老人在社區(qū)內的需求集中在“他人的理解與陪伴”上面。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向外界展現(xiàn)聽障老人對社區(qū)、對社會的看法,為聽障人群這一特殊群體、弱勢群體發(fā)聲,讓社會更多地關注他們、幫助他們。
同時,通過這次我從未體驗過的向陌生人提問、進行調研的經歷,我意識到,有時候怯懦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很多時候,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其實就是最大的成功。
(圖為志愿者在磁器口景區(qū)開展社會調研活動 張夢 攝)
手語交流促理解
志愿服務期間,我們會定期開展手語交流會,促進聽、聾世界的雙向交流。在手語交流會開展后,我才發(fā)現(xiàn),社區(qū)內居住的聽障老人大多采用過去的地方手語。手語是一門發(fā)展變化的語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手語逐漸規(guī)范化和統(tǒng)一化。我目前學習的是以《國家通用手語詞典》為內容的手語,與聽障老人使用的部分手語有差異。通過手語交流會,我學習到更多的手語知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手語文化,還交到了許多老人朋友。其實,聽障群體對聽人、對社會是抱有莫大善意的,他們愿意主動靠近聽人,也希望聽人可以尊重和理解他們。相應地,目前社會對聽障群體的關注越來越多,學習手語的熱度持續(xù)上漲,反映了聽人對聽障群體的關愛。
暢想未來展愿景
不知情的人不知道,寂寥圖景
知道的人入其中,另番宇宙
沒人生而高貴
沒人生而卑微
萬靈皆生而珍貴
聽障老人中不缺厲害人物,在此次下鄉(xiāng)之行中,我遇到殘聯(lián)中的重要骨干、藝術團中的知名演員、黨政手語翻譯人員等等。聽障老人并不是社會的孤島,我希望社會上可以多些對聽障老人的理解和幫助,多些展現(xiàn)聽障老人的舞臺,讓聽障老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建設更加和諧美麗的家園。(通訊員:張夢 張飛燕 攝影:張夢 薛嘉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