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2021年第十五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在上海落下帷幕?!皣薄焙汀澳贻p化”,似已經成為老字號品牌的新標簽。在5月28日開幕的第十五屆中華老字號博覽會上,由21家老字號品牌組成的蘇州展團聲勢浩大,蘇州好物“大變Young”,受到消費者青睞,銷售火爆。
蘇州市以聯動上海協同舉辦“五五購物節(jié)”為契機,主動對接大上海大平臺,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此次博覽會中,蘇州市商務局組織全市21家老字號品牌赴滬,宣傳推介蘇州老字號企業(yè),創(chuàng)新演繹江南文化蘇州故事、蘇州制造品牌品質的新篇章,促進蘇州老字號優(yōu)質產品進一步融入上海生活,以及長三角消費活力超級“朋友圈”。其中,擁有400余年歷史,曾一度失傳的蘇州金鑲玉技藝產品首次在滬亮相。
據介紹,“金鑲玉”是源于商周、興于明、盛于清的一種宮廷玉器制作技藝,由寶玉石和貴金屬金、銀等珠寶元素組合而成,特點是不借助粘合劑,將金銀絲鑲嵌在玉槽中,通過打磨拋光而成的傳統手工技藝珠寶,不易跳絲或脫落,成為中國宮廷玉器工藝的重要標志之一。因這種工藝太過復雜繁瑣,加之封建王朝對高級品的使用等級約束,導致這一工藝成為難得一見的絕技。
蘇工金鑲玉,又稱“嵌金銀絲嵌寶石”玉器。該稱呼出自故宮博物院文獻對明代陸子岡擅長技藝的記載中。這一技藝后傳至明宮廷御用監(jiān),清乾隆時期稱之為“金銀錯玉器”,據故宮博物院文獻記載,乾隆時期的金鑲玉代表作“乾隆御用”款白玉錯金嵌寶碗,是蘇州專諸巷玉工所制,為造辦處交辦給蘇州織造局的玉器活計之一。后因清王朝的衰微和造辦處及蘇州織造局的終結而失傳。直至民國時期,玉雕藝術家潘秉衡先生終將該工藝復原并加以改進,使得這一中國優(yōu)秀傳統技藝得以重現,人稱“金鑲玉”。
近年來,蘇州子岡珠寶公司在傳承傳統蘇工金鑲玉的基礎之上,經過老中青三代傳承人的共同努力,將蘇工金鑲玉工藝中的單嵌金絲與銀絲,改良為“混嵌金銀絲”制法,即在一條玉槽內同嵌金、銀絲片,且外觀無接縫,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金鑲玉與蘇工玉雕的新境界。為進一步加強蘇工金鑲玉作品的標準化,2020年,由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主管,江蘇省蘇州質量技術監(jiān)督金銀珠寶飾品產品質量檢驗站、蘇州子岡珠寶有限公司、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蘇州工美蘇作技藝研究中心、蘇州工藝美術研究院所撰寫的《金銀嵌絲制品(珠寶玉石類)》團體標準,已通過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審核,并已于2021年1月1日開始實施。此為蘇州工藝美術行業(yè)協會的第一例團體標準,也是蘇工金鑲玉這一瀕臨失傳的百年技藝得以傳承與保護的見證。
“金鑲玉”起源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金銀錯嵌寶石工藝,后由玉工應用在玉器制作當中,明代蘇州玉工已將金鑲玉工藝應用在貢品玉器的制作上。故宮博物院文獻載“陸子岡,明代蘇州玉器制作代表人物之一,擅長圓雕、鏤雕、陰雕、嵌金銀絲、嵌寶石及雕刻銘文款識等”。蘇工金鑲玉技藝后傳入明宮廷御用監(jiān),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故宮博物院文獻記載,當年蘇州專諸巷玉工所采用的技法,依然保持源自商周時期的中國傳統金銀錯嵌寶石的金鑲玉技藝與方法,即嵌入金銀絲線后,用錯石將裸露在玉石表面部分磨平,金屬絲線與玉石表面保持水平。蘇工金鑲玉技藝,集中代表了中國宮廷傳統金鑲玉制作工藝的特色。
據悉,由子岡珠寶郭珺文、吳問斌設計、制作的“混嵌金銀絲嵌寶石”新作《玉見江南》《隨身福》等產品先后推向市場。改良后的蘇工金鑲玉工藝,將金銀、玉石、寶石完美結合,古雅傳神,獨具一格,實現了嵌金銀絲、嵌寶石這一蘇州傳統金鑲玉藝術上的新突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